在英國住了一段時間後,我留意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。
在教會之中,幾乎每一個討論都會遵循著一個規則。而那個規則就像萬有引力一樣,沒辦法改變。
在討論當中,一定要有四種不同等級的基督徒。而那四種等級的基督徒,也一定要像以下所寫的一樣說話。
初級基督徒:必要的沉默
面試官:可以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嗎? 求職者:…… 面試官:…? 求職者: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不敢直視)
當組長問問題的時候,總有一班人眼神漂浮不定,不敢直視。
雖然不能一概而論,不過一般初來教會的基督徒好像都會這樣。
或許是怕講錯答案。
或許是怕被其他人嘲笑。
或許是怕被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底子。
不論如何,只要不說話,就不會犯錯了。
想起以前在學校裏,老師發問的時候,學生的表現其實相當類似。
中級基督徒:人肉錄音機
面試官:你認為未來的科技會怎樣發展呢? 求職者:看到 AlphaGo 驕人的成績,恐怕在不久的未來,會是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天下吧。儘管如此,我相信電腦總不會完全取代人類的。人類熱血的心,一定能夠勝過機器的冰冷! 面試官:大數據分析?能詳細地說明一下它是甚麼嗎? 求職者:就…就是…用電腦…去…分析很多的數據… 面試官:為甚麼你認為它會有影響力呢? 求職者:(惱羞成怒)你都長那麼大,自己不懂去 Google 嗎?
當基督徒在教會待久一點後,就可能會發現一個殘忍的事實:原來大家都沉默的時候,話題就不能繼續下去。
此時,如果有人內心不幸地不夠堅硬,受不了良心的責罵,或許就會說話。
不過,既然你不知道正確答案是甚麼,又如何回答問題而不失霸氣呢?答案就是說出「屬靈口號」了!
例子很多:不要論斷人,信者得救,不要為明天憂慮…
基本上,拋出這一些句子出來的話,都沒有人敢反駁。呆在教會的日子越多,這一些金句就能倒背出來。
即使不是基督徒,如果想假裝自己很懂世事,我也有幾句有效的句子可以給各位參考:
- 沒有甚麼比得過家庭的溫暖
-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
- 窮人生仔正X街
- 自由太多的話會放縱人,所以自由不可以太多
要留意一點:重點不是要思考口號背後的意義,而是要去講出來得到其他人的認同。
信心軟弱的人可能會問:說這些含糊的口號,不會惹人反感嗎?
現代人不是思想比較慎重一點的嗎?
Of course no la.
根據個人經驗,如果達成以下三項條件的話,基本上沒有人會去懷疑你:
- 聽眾中沒有人視你為敵
- 內容不違反聽眾的價值觀
- 聽眾以前經常聽過同樣的內容
人腦資源有限,而懷疑需要耗費能量。為了節省能源 (cognitive ease),人腦往往會用直覺做出判斷:那個人看起來沒有惡意,我以前也有聽過差不多的話,那他說的話就應該是對的了。
同樣道理,也可以去解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「金魚記憶只有幾秒鐘」,「在外太空可以看到萬里長城」之類的謠言。
所以,同志們,不要怕,只要信。
假如你很想去得到其他人的認同,又不想去深入討論的話,請多背誦金句。
高級基督徒:專業評論員
面試官: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工作? 求職者:你覺得呢? 面試官:……為了賺錢養家? 求職者:你眼中只有錢嗎???
講金句,先要耗費能量背金句。而且也沒辦法完全排除別人追問的可能性。無論從安全的角度上說,還是從環保的角度上說,都不太好。
要做一個成功的香港人,請先學會批判性思考,然後放棄建設性言論。
具體上要怎麼做呢?試想像一個朋友,工作以後想找你一同吃飯。當他問你「今晚想吃什麼?」的時候,如何回答而不失霸氣?
作為一個精明的香港人,應該在這個時候回答「你想吃什麼呢 ☺️」。用一句扭轉乾坤,鼓勵他人努力思考。
「去扒房好嗎?」太肥,不了!
「去吃部隊鍋好嗎?」午餐肉香腸有致癌物,你想我死嗎?
玉不磨,不成器。要別人學習進步,就要忍一忍,不能直接給他建議。
假如懶惰的他又反問你一句「你想吃什麼呢 ☺️☺️☺️」,放棄思考,推卸責任,你又應該怎樣回答呢?這裏有幾句話提供參考:
- 這些問題要自己尋找答案才有意義!
- 廢柴!魔利1!你不懂 Google 嗎?
- 大腦很有用的,我建議你有一個。
回想起在高登看過的一篇潮文2。我想,如果大家像文中的食客放棄建議,擁抱批判,就能成為真正的評論家。
呢個係舊時廣東人嘅傳統 以前嘅面店講嘅係「一乾三濕」 即係麵、湯、茶、汁四樣 無論你食雲吞麵,雲吞撈麵,都一定要上齊呢四樣 如果你食撈麵,最正宗最傳統嘅食法應該係先飲茶漱口 之後加醬油落兜湯度,食幾啖麵,含一啖湯 一野噴落個小二身上 「hi! 咁難食點食呀! 」 咁個店家就知你係行家,會打番個 7 折比你
神級基督徒:容後再談
面試官: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工作? 求職者:嗯,這條問題很難。我以前也和朋友討論過好幾小時,也沒有結論。現在沒有那麼多時間,不如我們改日再談?
我認為,一個無敵的屬靈答案,必須符合幾點:
- 體貼弟兄姊妹的想法
- 能夠誇耀自己的思考能力
- 盡量不去提供任何意見,以免自己受傷害/招惹麻煩
沉默的話,誇耀不到自己。
說金句的話,可能會被別人的質疑傷害到自尊心。
一味評論別人的回答的話,又不夠體貼。
要同時滿足三個要求,只能跟從這種句式:
「這條問題很難答!我以前也跟一個很有學問的弟兄討論了三小時。今日時間無多,不如之後再討論?」
第一,先去強調問題的難度。「這條問題很難答!」當身邊的朋友一小時也未能得到任何有意義的結論時,請先這樣說去安慰一下他們。答不到,沒關係的。很難嘛。死讀書,讀死書,讀書死。討論過後一齊去喝珍珠奶茶,把這些麻煩的事情拋開一面吧。
第二,用個人經驗證明問題的難度。「我以前也跟一個很有學問的弟兄討論了三小時。」在繼續安慰眾人的時候,不要忘記側面誇耀自己。我跟其他人說了這個話題啊。幾個小時啊。很厲害的!
第三,以時間不足為由,邀請弟兄改日討論。「今日時間無多,不如之後再討論?」時間不足,所以不能提供意見。如果時間充分的話,就等到時間不夠才說。合情,合理,合法。「容後再談」,跟廣東話中的「得閒飲茶」一樣,都是沒有法律約束力,是一張兌現不到的空頭支票。不會實現的,所以不要怕。
這樣,十分滿分的答案就完成了。美中不足的,就是說話的人要像費馬3一樣有一定的威權。不然的話,會讓人覺得自己裝模作樣。
這樣好嗎?
討論當中說的東西,一齊吃個晚餐,吹一吹水後都忘得一乾二淨了。其實原因也很明顯。雖然在一兩個小時內的確有人在說話,但根本沒有人在提供有意義的內容。每個人各有著自己的原因,不敢/不願意說太多話。
也許,這就是我想 N 個月後再出文的理由。想找辦法幫助身邊的朋友。想看見他們不甘於現狀,努力地成長。
打破沉默
不說話,就不會出錯。但是,不說話,也不會成長。
以前我參加過一個叫 Mindshift4 的網上課程,當中有一課在說主動學習 (active learning) 的好處。有一個研究5嘗試去調查不同教學方式的效率。研究發現,當教授用傳統的方式講課,要學生被動地聽教授說話的時候,大概有 33% 的學生考試會不及格。當教授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討論,做團體活動的話,不及格比率就降至 20%。
人很懂得欺騙自己。回想起我讀大學時,不想做 past paper,走去偷看答案,看過後偶然會有一種自己不看也會解的錯覺。結果,浪費了考題,也得不到好成績。問題,還是要努力地去做。
這個世界,沒有一個能夠完全解到人生所有問題的人。如果有人跟你說,他可以解到的話,請馬上掉頭走。不懂回答,就說自己不懂。不明白他人在說甚麼的時候,就去問他問題。好的弟兄姊妹,也會欣賞你的坦率。
反思一下,當我不敢回答問題的時候,我不是怕答錯問題,而是怕別人知道我會有答錯問題的一面。這樣的思考方式,與其說是來自上帝的謙遜,倒不如說是來自自身的傲慢。
互相幫助
講到學習,我突然想起最近讀到的一句話6:
The acquisition of skills require a regular environment, an adequat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, and rapid and unequivocal feedback about the correctness of thought and actions.
Daniel Kahneman, Thinking Fast and Slow
要順利學會某種技能的話,必須滿足三個條件:
- 有規律的學習環境
- 充足的練習機會
- 迅速而不含糊的反饋
想特別去強調最後一點:迅速而不含糊的反饋。
試想像自己在中學裏當學生的場景。你剛剛完成了一份數學工作紙,想交給老師。老師收到了工作紙後,跟你說:「我最近很忙,可能一年後才能改好你的工作紙…」一年過後,當你收到工作紙後,也大概忘了自己做過這些問題了。
學習效率跟反饋速度有關。假如你真的想身邊的朋友有所成長的話,請盡早解答他們的煩惱。當別人需要你的回應時,不要抱著「得閒飲茶」的態度去說「容後再談」。 如果真的沒時間的話,又有甚麼攔阻你現在去主動約他們再談呢?
試再次想像自己在中學裏當學生的場景。今次老師很快地改了工作紙。你拿著工作紙一看,發現上面只用紅筆寫著分數。正確的答案沒有打剔,錯誤的答案也沒有圈起。「答案好珍貴的,不能直接告訴你。你自己努力尋找吧…」縱使老師用心良苦,學生也未必能夠有效地從中學到甚麼。
要回饋意見的話,請盡量用上精確的詞語。他們思考上出了甚麼錯?忽略了甚麼?可以用其他更好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嗎?你的話會怎樣想呢?如果想知道更多的話,該看些甚麼書呢?
覺得很麻煩吧。沒錯,關心人是很麻煩的。你做到多少,就看你有多大的愛心了。
質疑自己
正如先前所說,人的大腦很懶散。沒必要時,大家都不會去質疑別人所說的話。你很大機會不會去 Google 費馬是誰,不會去查金魚是否真的有記憶,也不會去確認我引用的調查的真偽。
從一個角度來看,我們不可能不斷地耗費精力,去質疑自己每一個心裏的想法。耶穌死了兩千年,經了那麼多代,我們還沒有對他的話語有完全的共識。想在自己數十年的人生內完美解好聖經,把自己所有的疑惑解開,可以說是癡人說夢。
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,我們又好像不能一輩子逃避思考。應否留港工作?應否施捨給流浪漢一些錢?應否嫌棄特朗普?……你每日都有不能逃避的選擇題。而這些問題的答案,都是由你心中所相信的道理所決定。想成為一個更出色的人的話,就必須明白自己內心裝了些甚麼。
為了幫助一眾懶人,今年我想在網站上多寫一些關於基督教的文章。也可能會跟一些相熟的朋友開 podcast 討論。不過我也是懶人,所以不要抱持太大的期望了。
註腳
- 亞蘭語中罵人的話,意思是傻瓜。來自馬太福音 5:22「凡罵弟兄是拉加的,難免公會的審斷;凡罵弟兄是魔利的,難免地獄的火。」⤴️
- 撈麵潮文,詳見網典。⤴️
- 費馬:十七世紀著名數學家。提出了困擾數學界三個世紀的費馬大定理,但沒有為定理提供證明。費馬在筆記寫:「關於此,我確信我發現一種美妙的證法,可惜這裏的空白處太小,寫不下。」在發現證明之前,費馬大定理其實一直被稱為費馬猜想。數學家沒有那麼好騙的。⤴️
- 網上課程在此。可免費參加。⤴️
- 研究在此。留意研究的言詞:被動學習的學生的不及格率比主動學習的學生高 50%。沒有說錯甚麼,但嚇人效果比我更好。⤴️
- 來自 Thinking Fast and Slow, P416。第二十二章 (Expert Intuition: When Can We Trust It?) 有更詳細的解釋。⤴️